close
百喻經 禪悟─5 table.MsoNormalTable {font-size:10.0pt;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}◎ 愿為王剃須喻 昔者有王,有一親信,於軍陣中,歿命救王,使得安全。王大歡喜,與其所愿。即便問言:“汝何所求,恣汝所欲。”臣便答言:“王剃須時,愿聽我剃。”王言:“此事若適汝意,聽汝所愿。”如此愚人,世人所笑。半國之治,大臣輔相,悉皆可得,乃求賤業。愚人亦爾。諸佛於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至成佛,若得遇佛,及值遺法,人身難得。譬如盲龜值浮木孔,此二難值,今已遭遇,然其意劣,奉持少戒,便以為足,不求涅槃勝妙法也。無心進求,自行邪事,便以為足。從前,有一個國王——國王有一個親信的臣子,在敵陣之中,拚命的救了國王,使得國王能夠安全。國王非常高興,就想給他一些報酬,便問他說‥「你有什麼要求?我都會隨你所願的!」臣子便回答說‥「國王在剃鬍鬚時,但願能讓我來剃!」國王說‥「這事情,如果是你所想要的話,那我就聽從你所願的吧!」像這樣愚笨的人,是為世人所譏笑的。就算他:「要求分一半的國家給他治理;或是要求當一個大臣、宰相」,也都可以得到的,可是:他卻求一個「剃鬍鬚」的差事!諸佛如來,從無量劫以來,難行苦行,自知自證而成佛。「若能得遇佛陀在世,以及適逢佛教遺法;人身難得,譬如‥瞎眼的烏龜,要想遇到浮木的孔洞一樣」,這「二難」難遇,而今已遭遇,然而:卻因心志卑劣,所以:只是奉持少許的戒律,就以為滿足了,而不求取涅槃、勝妙的無漏法——因無心精進求道,而自行邪事,便以為滿足。◎ 索無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,見一人將胡麻車在險路中不得前。時將車者語彼二人:“佐我推車出此險路。”二人答言:“與我何物?”將車者言:“無物與汝。”時此二人即佐推車,至于平地,語將車人言:“與我物來。”答曰:“無物。”又復語言:“與我‘無物’。”二人之中,其一人者,含笑而言:“彼不肯與,何足為愁。”其人答言:“與我無物,必應有‘無物’。”其一人言:“‘無物’者,二字共合,是為假名。”世俗凡夫著無物者,使生無所有處。第二人言“無物”者,即是無相、無愿、無作。從前,有二個人,在路上一起行走,看見有一個人,推著胡麻車,在危險的路上,無法前進。這時,推車的人,便向那兩個人說‥「請幫助我推車,離開這處險路吧!」兩個人回答說‥「那你要給我什麼東西,當作報酬呢?」推車的人說‥「我無物能夠給你們!」這時,那兩個人,便幫助他推車,把車推到平地上去。有一個人,使告訴推車的人說‥「給我東西吧!」推車的人答道‥「我無物可給啊!」那人又告訴推車的人說‥「給我『無物』這樣東西啊!」兩個人裡頭,另外一個人,便笑著說‥「他不肯給你,又何足為愁呢?」那個人回答道‥「他說要給我『無物』,就必當有『無物』,這樣東西啊!」另一個人說‥「所謂『無物』者,不過是兩個字所合成的詞,這是假名而已!不是實際的東西啊!」世間的俗子凡夫,執著「無物」的人,便生於「無所有處天」。第二人所說的「無物」,即是‥「無相貌、無意願、無作者」的「涅槃」。◎ 蹋長者口喻  昔有大富長者,左右之人,欲取其意,皆盡恭敬。長者唾時,左右侍人,以腳蹋卻。有一愚者,不及得蹋,而作是言:“若唾地者,諸人蹋卻。欲唾之時,我當先蹋。”於是長者正欲咳唾,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蹋長者口,破唇折齒。長者語愚seo人言:“汝何以故,蹋我唇口?”愚人答言:“若長者唾出落地,左右諂者已得蹋去﹔我雖欲蹋,每常不及。以此之故,唾欲出口,舉腳先蹋,望得汝意。”凡物須時,時未及到,強設功力,返得苦惱。以是之故,世人當知時與非時。從前,有個富有的長老。長老左右的僕人,都想討好長老,所以:全都必恭必敬的——長老在吐痰時,左右的僕人,就搶著用腳把痰給踩掉。有一個愚笨的人,總是來不及踩痰,便這麼說道‥「如果等痰落地之後,其他人,就會先踩掉;所以‥長老想吐痰的時候,我就當先去踩!」於是後來,長老正想要吐痰時——是時,這個傻瓜,立即舉起腳來,去踩長老的嘴——結果:踢破了長老的嘴唇、踢斷了長老的牙齒。長老便問傻瓜說‥「你為何原故,踢我的嘴巴呢?」傻瓜答道‥「若是長老,把痰吐出口、落地後,左右那些諂媚的人,都已經踩掉了,我雖然也想踩,可是:每次都來不及,因此原故,所以:等痰要出口時,我就舉腳先踩,希望博得你的歡喜!」舉凡處理一切事物,都須要看時機,時機未到,雖強加設求、費盡功力,也無所獲,反而會產生一堆苦惱。所以:因此原故,世人當知道‥「時」與「非時」才好。◎ 二子分財喻 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,得病極重,必知定死,誡敕二子:“我死之後,善分財物。”二子隨教,於其死後,分作二分。兄言弟分不平。爾時有一愚老人言:“教汝分物,使得平等,現所有物,破作二分。云何破之?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,盤、瓶亦復中破作二分,所有瓮、缸亦破作二分,錢亦破作二分。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,而作二分。”如是分物,人所嗤笑。如諸外道,偏修分別論。論門有四種:有“決定答論門”,譬如人一切有皆死,此 是決定答論門。死者必有生,是應分別答。愛盡者無生,有愛必有生,是名“分別答論門”。有問人為最勝不?應反問言。汝問三惡道,為問諸天。若問三惡道,人 實為最勝﹔若問於諸天,人必為不如。如是等名義“反問答論門”。若問十四難,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、無邊,有始終、無始終,如是等義名“置答論門”。諸外道 愚痴,自以為智慧,破於四種論,作一分別論,喻如愚人分錢,破錢為兩段。從前,「摩羅國」國中——有一個田主,得了極重的病,自知必定會死,便告誡兩個孩子說‥「我死了之後,你們要好好的分財物!」兩個孩子,隨父親的教誡,在父親死後,便把財產,分作二份。哥哥告訴弟弟說‥「這樣分,分不公平!」這時,有一愚笨的老人說‥「我來教你們分東西,使你們可以分得公平、均等!現在,把所有的東西,都打破成二分,如何破成 二分呢? 就是把衣服,從中間割成二半;盤子、瓶子,也從中間,破成二分;所以有的盆子、水瓶,也都破成二分;錢幣也破成二分……就這樣,把一切所以的財 物,全都破開,而分成二分!」他這種分東西的方法,結果是被人給譏笑。就如那些外道,片面修習「分別論」,這「論門」有四種——有「決定答論門」,譬如‥若問‥「一切人,皆有死嗎?」 就答道‥「一切人,皆有死!」 這就是「決定答論門」。若問‥「死者必有生嗎?」 這就應該用「分別答」‥「愛欲滅盡者,便無生;有愛欲者,必有生。」 此名為「分別答論門」。若有問‥「人是最殊勝的嗎?」 就應該「反問」他說‥「你是問『三惡道』跟人比,還是問『諸天』跟人比呢? 若是問三惡道跟人比的話,那人實在是最殊勝的;如果是問諸天跟人比的話,關鍵字廣告那人就必然是不如諸天了。」 像這樣的意思,名為「反問答論門」。如果是問「十四難」這種問題。譬如是問‥「世界及眾生,有邊、無邊、有終紿、無終始……」像這些問題,就叫作「置答論門」。那些外道,愚痴無智,自以為聰明,破壞了於「四種論」,而只作一種「分別論」——就如那個愚笨的老人,教人分割財物,把錢給破成兩半一樣。◎ 觀作瓶喻 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,觀其蹋輪而作瓦瓶,看無饜足。一人舍去,往至大會,極得美膳,又獲珍寶。一人觀瓶,而作是言:“待我看訖。”如是漸冉,乃至日沒,觀瓶不已,失於衣食。愚人亦爾,修理家務,不覺非常。今日營此事,明日造彼業。諸佛大龍出,雷音遍世間。法雨無障礙,緣事故不聞。不知死卒至,失此諸佛會。不得法珍寶,常處惡道窮。背棄於正法。彼觀緣事瓶,終常無竟已。是故失法利,永無解脫時。有二個人,到了製陶師的地方,看製陶師,踩著圓輪,在製作瓶子,覺得有趣,就一直看個不停。其中,有一個人,便先行離去,去參加大集會,吃了一餐,極為豐盛的美膳,還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寶貝。另一個看製陶師製瓶子的人,卻這麼說道‥「等我看完再走吧!」就這樣,時間漸漸的過去了,一直的日落,看製作瓶子,也看不完,結果:失去得到豐衣美食的機會。天天為整治家務事,而忙碌奔營,不覺「人世非常」。「今日營此事、明日造別業;諸佛大龍出,萬劫所難值;雷音遍世間、法雨無障礙,緣事故不聞,不知死猝至;失此諸佛會,不得法珍寶,常處惡道窮,背棄於正法;彼觀緣事瓶,終常無竟已!是故失法利,永無解脫時。」◎ 見水底金影喻 昔有痴人,往大池所,見水底影,有真金像,謂呼“有金”,即入水中撓泥求覓,疲極不得。還出復坐。須臾水清,又現金色,復更入里,撓泥更求,亦復不得。其父覓子,得來見子,而問子言:“汝何所作,疲困如是?”子白父言:“水底有真金,我時投水,欲撓泥取,疲極不得。”父看水底真金之影,而知此金悉在樹上,所以知之,影現水底。其父言曰:“必飛鳥銜金,著於樹上。”即隨父語,上樹求得。凡夫愚痴人,無智亦如是。於無我陰中,橫生有我想。如彼見金影,勤苦而求覓,徒勞無所得。從前,有個傻瓜,走到一個大水池邊——傻瓜看見水底的影子,有一塊黃金的樣子,便叫道‥「有黃金!」於是:便進到水裡,撈著泥巴,尋找黃金;結果:搞得疲憊不堪,也找不到黃金,只好爬上岸,坐下來休息。一會兒,池水澄清了,又呈現出黃金的影子;他便又進到水裡,撈著泥巴,尋找黃金,還是沒法找得到。傻瓜的父親,在找兒子,找到了水池邊,看見兒子,便問道‥「你是做了什麼事,怎麼累成這樣呢?」傻兒子告訴父親說‥「水裡有黃金,我兩次下水去找,想撈泥巴,去拿黃金,結果:累成這樣,也沒有拿到黃金。」父親看了下水裡,那塊黃金的影子,便知道:黃金是在樹上。(之所以能夠知道:「黃金是在樹上」,是因為:黃金的影像,映在水裡。)他的父親,便說道‥「想必是鳥銜著黃金,去放在樹上的!」傻瓜這才聽從父親的話,爬上樹去,終於拿到了黃金。「凡夫愚痴人,無智亦如是,於無我陰中,橫生有我想;如彼見金影,勤苦而求覓,不知其為妄,徒勞無所得。」◎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羅門眾皆言:“大梵天王是世間父,能造萬物,造萬物主者。” 有弟子言:“我亦能造萬物。”實是愚痴,自謂有智,語梵天言:“我欲造萬物。”梵天關鍵字行銷王語言:“莫作此意。汝不能造。”不用天語,便欲造物。梵天見其弟子所造之物,即語之言:“汝作頭太大,作項極小﹔作手太大,作臂極小﹔作腳極小,作踵極大﹔如似譬毗舍闍鬼。”以此義當知各各自業所造,非梵天能造。諸佛說法,不著二邊,亦不著斷,亦不著常,如似八正道說法,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,便生執著,欺誑世間,作法形像,所說實是非法。婆羅門的信眾都說‥「大梵天王,是世間的父王,能夠造萬物,是造萬物主者。」有個弟子說‥「我也能夠造萬物!」(他實在是愚痴,卻自謂有慧智。)他告訴梵天說‥「我也想要來造萬物。」梵天王告訴他說‥「你不要有這種想法,你不能造萬物的!」弟子不信梵天說的,便想造物。梵天看見弟子,所造的物體,便告訴他說‥「你作的頭太大、作的頸子極小;作的手太大、作的手臂極小;作的腳極小、作的腳板極大,就好像餓鬼一樣。」就以此義,當知‥各各眾生,皆是自業所造,非梵天所能造。諸佛說法,本不著於二邊,也不著「斷滅」、也不著「恆常」的,就像是「八正道」的說法。一切外道的知見‥總是「斷、常」二邊的事,便生執著為真,用以欺誑世間,作種種法、種種形像,所說的,實在是「非正法」。◎ 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,病患委篤。良醫占之曰:“須恆食一種雉肉,可得愈病。”而此病者,市得一雉,食之已盡,更不復食。醫於後時,見便問之:“汝病愈未?”病者答言:“醫先教我恆食雉肉,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,更不敢食。”醫復語言:“若前雉已盡,何不更食?汝今云何止食一雉,望得愈病?”一切外道,亦復如此。聞佛、菩薩無上良醫說言,當解心識。外道等執於常見,便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唯 是一識,無有遷謝。猶食一雉,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。大智諸佛教諸外道、除其常見,一切諸法念念生滅。何有一識常恆不變。如彼世醫,教更食雉,而得病 愈。佛亦如是。教諸眾生,令得解諸法壞故不常、續故不斷,即得划除常見之病。從前,有一個人,生了病,筋肉萎縮,病情嚴重。有個良醫,預告他說‥「你需要永遠都吃一隻雉雞的肉,才可以使病痊癒。」而這個病患,便到市場去,買得了一隻雉雞;等吃完了一隻雉雞之後,便不再吃了。醫生在後來,看見病患,便問他說‥「你的病,痊癒了沒?」病患回答道‥「醫生先前教我,永遠都要吃雉雞的肉,所以‥現在,吃了一隻雉雞的肉,便不再敢吃了。」醫生便又告訴他說‥「如果你前一隻雉雞,已經吃完了,為何不再吃一隻呢?你現在為何說‥只吃了一隻雉雞,就希望使病痊癒呢?」聽諸佛菩薩,無上良醫說‥「當要了解心識!」外道人等,執於「恆常不滅」的知見,便說‥「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只是一識,恆常不滅,沒有任何改變、代謝。」這「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」,就像是:那個只吃了一隻雉雞的病患一樣,所以:不能治療他的愚痴與迷惑、煩惱的病症。具有大智慧的佛陀,教導一切外道,消除其常見說‥「一切諸法,於念念中,生滅不斷,如何能有一識,常恆不變的呢?」這就有如:那個世間的良醫,教病患再吃雉雞,而能使得疾病痊癒。佛也是如此的!教導一切眾生,令眾生能夠了解諸法‥「諸法敗壞,所以不是恆常的;異陰相續,所以不是斷滅的」,這便能夠剷除:「常恆不變」這種知見的弊病。◎ 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昔乾陀衛國有諸伎兒,因時飢儉,逐食他土。經婆羅新山,而此山中,素饒惡鬼、食人羅剎。時諸伎網路行銷兒會 宿山中,山中風寒,然火而臥。伎人之中有患寒者,著彼戲衣羅剎之服,向火而座。時行伴中從睡寤者,卒見火邊有一羅剎,竟不諦觀,舍之而走。遂相驚動,一切 伴侶悉皆逃奔。時彼伴中著羅剎衣者,亦復尋逐,奔馳絕走。諸同行者見其在後,謂欲加害,倍增惶怖,越度山河,投赴溝壑,身體傷破,疲極委頓,乃至天明,方 知非鬼。一切凡夫,亦復如是。處於煩惱飢儉善法,而欲遠求常樂我淨無上法食,便於五陰之中橫計於我,以我見故,流馳生死,煩惱所逐,不得自在,墜墮三途惡趣溝壑,至天明者,喻生死夜盡,智慧明曉,方知五陰無有真我。從前,在「乾陀衛國」,有許多藝伎,因當時,國家鬧饑荒,便想到他國去討食,路經「婆羅新山」時——這座山中,素來流傳著‥有吃人的羅剎惡鬼。這時,那些藝伎,集宿在山裡;山中的風,非常寒冷,便燒起火堆來睡覺。藝伎當中,有患了傷寒的人,便穿著他演羅剎鬼的戲服,向著火堆而坐。這時,同行的伙伴當中,有人從睡夢中醒來,突然:看見火堆旁邊,有一個羅剎鬼,竟然不看清楚,便丟下一切,驚慌的逃跑。一時間,便引起驚動,所有的伙伴,都到處逃跑、奔走。這時,那些伙伴當中,穿著羅剎鬼戲服的人,也被嚇得在後面追著,拚命的奔跑逃走。那些同行的人,看到他在後面追,想說是要來加害大家,便越加恐懼;有的爬到山上、有的渡過河流、有的掉進山溝、有的摔到山谷裡,身體都受傷了,疲倦得要命——就這樣,一直到天亮,才知道:見到的,並不是真的羅剎鬼。長期處於煩惱之中、缺乏善法的滋潤,而想要到遠方去求取‥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,這無上的「法食」;便在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‥五陰」當中,橫計於「我」,因有「我見」的原故,流轉於生死,為煩惱所追逐,而不得自在,墮落在「畜生、餓鬼、地獄‥三途」的惡道、溝壑之中。「至天明」者,比喻:生死長夜消盡,智慧明曉,才知道‥「五陰無有真實的我。」◎ 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  昔有故屋,人謂此室常有惡鬼,皆悉怖畏,不敢寢息。時有一人,自謂大膽,而作是言:“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。”即入宿止。后有一人自謂膽勇勝于前人,復聞旁人言此室中恆有惡鬼,即欲入中。排門將前,時先入者謂其是鬼,即復推門,遮不聽前。在后來者復謂有鬼。二人鬥爭,遂至天明。既相鬥已,方知非鬼。一切世人,亦復如是。因緣暫會,無有宰主,一一推析,誰是我者?然諸眾生橫計是非,強生諍訟,如彼二人等無差別。從前,有個古屋子,人家都說:屋子裡的房間,時常有惡鬼在,都非常的害怕,不敢去睡覺。當時,有一個人,自謂非常大膽,便這麼說道‥「我想要進到那房子裡,去睡一夜好了!」他便進到房子裡去住宿。後來,又有一個人,自謂他的膽量,勝過前面一個人;他又聽到旁人說‥「這房子裡,常有惡鬼在。」他便想進到房子裡,正要推門想進去——這時,先進到房裡的人,以為他是鬼,便推著門,阻止他,不讓他進入。後來那個人,也以為有鬼。結果:兩個人,就這麼鬥到天亮;兩人相見之後,才知道:原來不是鬼。人生世間,本是因緣暫時合會,並沒有主宰(無我),若是一一的去推演、分析,那麼‥「誰是我呢?」然而:所有眾生,橫計是非,強生爭論。就像到古屋裡的兩個人,沒有什麼差別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關鍵字排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20hahw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